佳文推荐 | 龙花楼:乡村重构的理论认知
面向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地域日益复杂的人地关系,乡村重构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乡村重构即行为主体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的过程。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视角,从乡村重构的行为主体、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等方面进一步阐释了乡村重构的概念内涵,剖析了由诱发机制、支撑机制、约束/促进机制、引导机制、引擎机制构成的乡村重构作用机制框架。最后,基于政府行为对推动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乡村重构的引领作用,认为有必要重构乡村社会经济的政府干预框架,并对未来中国乡村重构需进一步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展开探讨。
文/龙花楼,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来源/地理科学进展2018年第37卷 第5期
本文根据原文精简整理而成
乡村重构的概念内涵
乡村重构与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的演变密切相关。1978-2016 年,中国乡村常住人口从7.9亿减少到5.9 亿,乡村就业人员从76.3%减少到46.6%(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 2017)。乡村人力资源配置的变化和农业劳动力的大量“析出”改变了乡村地区的人口结构,造成农业人力资源投入不足、乡村老龄化进程加剧、各类人才缺乏、人力资源呈现低层次化、农村居民点利用效率低下、农用地利用粗放等不良效应(刘彦随等, 2009;龙花楼等, 2009),进一步对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治理体系等产生深远影响(刘彦随, 2011; 龙花楼等,2017)。受乡村劳动力要素变化、土地经济价值主导、生产工具革新、现有制度和政策体系影响,带来不同要素边际生产率的变化,近年来乡村生产要素在不同经营主体间重新配置的需求旺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趋势正趋形成,家庭农场、经营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已大量出现,部分地区养老产业、养生产业、生态旅游产业等乡村经济新业态逐步发展,乡村地域多功能价值日益凸显(龙花楼等, 2017)。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以人口、土地和产业为核心,广大乡村地域“要素—结构—功能”的演变及其对乡村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和挑战,亟需行为主体作出适时的响应与调整(龙花楼, 2013)。乡村重构即为适应乡村内部要素和外部调控的变化,行为主体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以实现乡村地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以及城乡地域系统之间结构协调、功能互补的过程(杨忍等, 2015; Long et al, 2016; 龙花楼等, 2017)。从重构前后乡村发展状态的对比来看,乡村重构主要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对于乡村发展状态较差的区域,通过人为干预实现发展状态由负向向正向、由衰退到复兴、由非良性状态向良性状态的质的转变过程;二是对于乡村发展状态较好的区域,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把控和对内部要素的整合,进一步优化乡村地域系统的结构,通过量的累积实现乡村地域功能提质升级的过程(龙花楼等, 2017)。
乡村的发展以社会经济的变迁为主线,并由此带来土地配置方式的变化(龙花楼, 2012)。因此,乡村重构包括空间重构、经济重构和社会重构三个维度的内容(龙花楼等, 2017)。其中,经济重构是乡村重构中最为活跃的部分,自然演化状态下乡村重构通常始于经济重构,并在空间重构和社会重构中发挥引领性作用(Tu et al, 2017);经济发展产生的旺盛土地需求可能引起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优化与整合,然而自然演化状态下的空间重构极其缓慢,有必要基于正确的价值取向及时采取人为干预措施,优化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龙花楼, 2013);社会重构深受经济发展和空间整合的牵引,并为经济重构和空间重构的顺利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和重要保障,我国乡村社会重构的实践一定程度上是特殊国情下政策干预作用的结果。
乡村重构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
02
主要结论
(1)乡村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合系统,包括内核系统和外缘系统、主体系统和客体系统,具有生活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广大乡村地域“要素—结构—功能”的演变及其对乡村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亟需行主体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格局。
(2)乡村重构的行为主体包括各级政府、乡贤精英、工商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普通民众以及乡村多元化的组织体系。乡村重构的实践应充分重视乡村地域的经济—社会—环境—资源—文化等多功能价值,基于提高经济效率、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传承乡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定位,综合考虑空间重构—经济重构—社会重构的交互关系和人口—土地—产业乡村发展核心要素的相互影响,促进乡村地域“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全面发展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功能的综合提升。
(3)诱发机制、支撑机制、约束/促进机制、引导机制、引擎机制相互作用,通过合成和离散、拉力和推力、转换和反馈等方式共同推动乡村重构的进程;乡村重构的实践受系统内外多种发展要素的综合作用,各要素对乡村重构作用力的大小具有动态变化性;乡村重构是在内核系统和外缘系统的“作用—反作用”的互动反馈中渐进演化的过程。
(4)政府行为对推动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乡村重构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有必要基于强化资源配置制度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设计、发挥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技术引领和管制作用、推进以“自下而上”为主和“自上而下”为辅的乡村重构战略,重构乡村社会经济的政府干预框架,以实现对乡村关键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
—— The End ——
整理 | 周思静 排版 | 周思静
图片 | 中国农业网
责任编辑 | 陈诗音 审核 | 党少华 任宇飞 王冠